“……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蒸馒头,三十晚上扭一扭,大年初一拱拱手。”每临春节,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迎接春节忙碌起来。在中国人的心里,对于年的那份眷恋与回忆每个地域都有着独特的“年的故事”。无论离家多远,回家,过年!都是中国人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期盼。
有人把春节比喻成“中国人的朝圣”,没有比春节更能让中国人骄傲的了。为了能够过一个团圆年,我们像游子朝圣般返乡。春节,以及完成敬灶神、吃年饭、贴春联、闹元宵这些仪式,不仅蕴含着节日的秘密,而且有更中华文明的秘密。过年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宿,无论人们在生活中经历了什么、失去了什么或是得到了什么,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,人们都希望回到他的家乡与家人一起过年。
在我国,由于疆土辽阔地域宽广,每逢节日时,各地的风俗差异也就突显出来。像粽子是吃甜的还是咸的,月饼和元宵是肉的还是素的,我们总是为之乐此不疲的争执着。 倒不是为了单纯的对错高低,仅仅想满足自己对于节日的气氛感。过年当然就更不一样。就拿除夕吃什么来说,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。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,以谐音取“更岁交子”的意思。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。元宵又叫“汤圆”、“团子”、“圆子”,中间包糖为多,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。年糕由糯米做成,以谐音取“年年高”之意。
到了正月初一,人们早早起来,相互祝福。吃过早饭,人们穿上新衣,到亲戚朋友、左邻右舍家去拜年,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。每家都会以瓜子、花生、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。这一天,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,即取其“有余”之意。北方大多吃馒头,南方还是以米为主。北方过年吃什么,虽然与南方不太一样,但也有几分相似,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,只是地域的不同造成现在的多样化。
虽说在习俗上的过年南北有所差异,但是形式上都是迎接新年为主题。这些差异,反而造就了年的故事,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延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