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终日与结构安全性打交道的房屋安全鉴定人员,我深知自己笔下的每一组数据、每一句评述、乃至最终报告上的一个签名,都重若千钧。它关乎着委托方的切身利益,更关乎着每一个使用者的生命安全。质量控制,于我而言,绝非墙上冰冷的规章制度,而是融入每一次现场勘查、每一次数据计算、每一次报告撰写的职业本能和责任担当。要做好它,我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:
一、 敬畏之心是质量控制的“压舱石”
踏上摇晃的木楼梯,钻入阴暗潮湿的设备层,检测裂缝宽度,敲击判断柱子的空鼓声……这些是我们的工作日常。没有敬畏之心,就容易流于形式。我曾被前辈教导:“我们笔下签下的‘安全’,是别人一家安睡的保障;我们判断的‘危险’,可能决定一栋楼的命运。”始终保持这份对生命的敬畏、对专业的敬畏、对法律的敬畏,是做好一切质量工作的前提。它让我们在面对酷暑严寒、复杂环境时,依然能坚持“走到、看到、测到”,绝不因辛苦而简化任何一道程序。
二、 扎实的专业功底是质量控制的“金刚钻”
房屋鉴定是一门实践科学,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,质量控制便是无源之水。
吃透规范:国家标准、行业规范是我们的作业准绳。不能满足于“知道”,而要力求“精通”。要深刻理解每一条条文背后的原理和适用边界,才能在面对非标构件或特殊情况时,做出最合理的判断,而非生搬硬套。
积累经验:每一次鉴定都是学习的机会。善于从典型案例中总结,向老师傅请教,与同事探讨。经验的积累能让我们更快地发现异常迹象,更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,避免“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”。
保持学习:建筑材料、结构形式、检测技术都在不断发展,唯有通过持续学习,参加培训,阅读最新文献,才能跟上时代,确保我们的技术方法和评判标准始终站在最前沿。
三、 极致的现场细节是质量控制的“生命线”
报告的质量,首先源于现场的质量。一线人员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关,也是最重要的一关。
准备充分:出发前,认真研究图纸,了解房屋历史,制定详尽的勘查方案。带齐、检查并校准所有仪器设备,确保“枪”是准的。
勘查全面:绝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。裂缝的宽度、长度、走向要精确测量;混凝土的强度、砌体的砂浆饱满度要客观反映;变形、倾斜的数据要采集到位。对于被遮挡、无法直接观察的部位,要想方设法利用内窥镜、无人机等工具辅助,或明确记录其不可见,绝不“想当然”。
记录客观:现场记录是追溯的唯一依据。要坚持用数据说话,用照片佐证。记录要清晰、准确、完整,避免使用“大约”、“可能”等模糊性词汇。一张清晰的照片,一段详细的描述,可能就是后期分析判断的关键证据。
四、 严谨的分析与报告是质量控制的“输出端”
现场采集的是“食材”,最终端出的“菜肴”是鉴定报告。
数据复核:对现场采集的关键数据,尤其是影响鉴定结论的数据,要进行自我复核和交叉复核。计算过程务必严谨,最好能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验算。
审慎判断:分析现象要追本溯源,结论判定要有理有据。在运用软件计算的同时,不能放弃自身的力学概念和结构直觉,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。对于疑难问题,要主动提请内部会商,借助团队力量。
报告精准:报告语言务必精准、客观、严谨。描述现象不夸大不缩小,评定等级有依有据,处理建议具体可行。清晰地知道自己报告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字的法律和技术责任。
五、 开放的团队协作是质量控制的“倍增器”
质量控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。我们要积极配合质量负责人的抽检复核,乐于接受审核工程师的“挑刺”,将他们的质疑视为提升和避坑的宝贵机会。同时,也要勇于与同事交流技术难题,分享经验教训,在团队的“传帮带”和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。
作为一名一线鉴定人员,我或许不直接制定公司的质量体系,但我却是这套体系最直接的执行者和最终的价值体现者。质量控制,就体现在我测准的每一毫米裂缝宽度,记录清晰的每一张现场照片,反复推敲的每一句结论描述里。唯有常怀敬畏,深耕专业,死磕细节,我们才能真正为每一栋建筑签发一份经得起时间和责任考验的“健康证书”,用我们的专业和坚守,守护千家万户的岁月静好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