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
  今天是:

报告查询
缴费查询
预约登记
满意度调查
  企业文化

《南京照相馆》观后感
发布者:业务部    尹若曦 发布时间:2025/8/28 阅读:32次 【字体:

观看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过程,是一次灵魂的无声震颤。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中华民族最深重的创伤——南京大屠杀,却未直接展示尸山血海,而是通过一家小小照相馆的镜头,呈现了极端暴力下的日常生活如何被扭曲、被重塑、被永远定格。当枪炮声成为背景音,当死亡成为常态,电影追问着一个根本性问题:在人类最黑暗的时刻,艺术何为?记忆何为?

照相馆作为叙事空间极具象征意义。相机本是记录真实的工具,但在占领者的暴力下,它却成为制造“正常”假象的机器。日本军官要求拍摄“友善”照片,用于向世界展示占领区的“和平景象”。这一刻,摄影从记录现实变成了篡改现实的艺术,快门按下之间,真实被系统地擦除和重写。这种对真实的操纵比直接的屠杀更令人胆寒——它试图从历史记忆中抹去罪行本身。

电影中最触目惊心的对比,是照相馆内精心布置的“和平”场景与馆外街道上真实发生的暴行。橱窗里展示着笑容满面的照片,窗外却是奔逃的难民和冰冷的刺刀。这种并置揭示了暴力不仅是肉体上的,更是符号和记忆层面的。占领者不仅想要占领土地、消灭生命,更想要控制叙事、重塑记忆。在这种极端环境下,坚持真实记录成为一种沉默的抵抗。

照相馆的中国摄影师角色令人深思。他被迫用技艺为暴行粉饰,却在暗地里秘密保存真实底片。这一行为赋予了艺术以全新的意义——艺术不仅是美的创造,更可以成为证据的保存者、真相的守护者。那些隐藏的底片,如同种子般埋藏着未来的记忆,等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,向世界诉说被试图抹去的真相。

电影中有一个震撼细节:当摄影师在暗房冲洗照片时,红光中的影像逐渐显现,如同记忆在黑暗中的艰难浮现。这个过程隐喻了历史记忆的形成机制——它需要时间、需要特定条件才能变得清晰可辨。而那些被刻意隐藏的底片,正象征着被压抑的集体记忆,虽暂时隐匿,却从未真正消失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最终告诉我们,在极端暴力面前,艺术可能无法阻止杀戮,但它能够抵抗遗忘。当枪炮沉默后,照片依然存在;当施暴者试图篡改历史时,那些秘密保存的图像将成为最有力的证词。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如此——它是一部关于记忆的艺术作品,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行动。

走出影院,我想到当下世界中仍在发生的种种暴力与冲突。《南京照相馆》提醒我们,在充斥着假新闻和叙事战争的时代,保存真实、坚守记忆不仅是一种历史责任,更是一种道德选择。每一次对真实的记录,每一次对记忆的传承,都是对人性之光的守护,都是对“永不重演”的承诺。

那些快门声之间,定格的不只是影像,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记忆之魂。



 

  • 上一条新闻: 晨跑
  • 下一条新闻: 等待的相片
  •        
    版权所有:徐州市宏达土木工程试验室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:徐州市二环北路172号
    服务热线:(0516)83729569、85533000 投诉电话:0516-85533009、85533010
    备案/许可证号:苏ICP备12052360号-1